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第二版和第三版,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出版,其内容简介如下: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改,是加强惩罚犯罪及有效保障人权的需要,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是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推动法治进步的一个重大举措。与l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相比,此次修改无论是条文数量还是内容都有重大进步:从条文数量上看,新《刑事诉讼法》条文数由225条增加到290条。从内容上看,新《刑事诉讼法》既有对原有制度、程序的调整与重塑,也有对新制度、新程序的建构。其中,既有微观的规范调整,针对实践中问题多发的领域作了新的规定;也有宏观上的制度重塑与构建,完善了既有的制度安排并搭建了新的制度框架。因此,整体来看,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完善道路上的一次重要修改,将为刑事诉讼法以后的修改奠定良好基础。
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根据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精神和内容以及近年来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本书作者进行了此次全面修订。由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机构还没有出台实施新《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因而本次修订仍然沿用了现行有效的司法解释。作者将于新司法解释出台后再行启动修订工作,以保证本教材的时效性。
本书共二十七章。是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根据近年来法律的修改变化和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发展,对第一版进行全面修订的基础上完成的。
本书除对所有章节进行精心校对与修正外,还对若干章节,如辩护与代理、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等,进行了重点修订与完善。如根据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针对新增的对律师依法行使会见权、阅卷权和调查取证权保障的规定,更新了表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核准权这一重大改革举措而重写了“死刑复核程序”这一章,对侦查程序中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改革,以及死刑案件二审一律实行开庭审理的改革,在教材中予以反映。此外,每章后还增加了讨论案例,以增强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
陈卫东,男,1960年7月生,山东蓬莱人,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律师业务研究所所长。1979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攻读诉讼法学研究生,1986年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之后攻读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历任助教、讲师 、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2012年12月4日,陈卫东入选2012年度法治人物。
主要成就
自1998年出任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以来,陈卫东带领团队就司法实践中的一些难点和空白点开展课题研究。在重重阻力之下,陈卫东主持撰写了《羁押场所巡视制度研究报告》,被公安部采纳,于2010年9月13日颁布了《看守所特邀监督员巡查监督工作规定》,称其“成为我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一个亮点”。2007年,陈卫东撰写了 《我国秘密侦查合法化之辩》,建议将秘密侦查纳入法律条款,用公开严格的法律程序更好地保障公民权利。2012年,中国刑事诉讼法完成了第二次修改,修改条款之多,范围之大前所未有,其中“秘密侦查”被写进法律,“羁押人员投诉权利的保障”也在积极推进中。
陈卫东教授致力于中国的司法改革研究,发表、出版了许多学术论文与著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为中国的司法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参加了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的一系列改革论证会,参加了中国律师法、中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起草与修正工作。
陈卫东教授与英国大使馆文化委员会、英中协会、美国福特基金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承担了美国福特基金会《中国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刑事诉讼法的配套措施与保障机制研究》等项目,目前正在承担英中协会《保释制度研究》等一系列课题,主持召开过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等大型国际研讨会。还与美国纽约大学正在合作《刑事审判及审前程序》的课题。
讲授课程
本科生:1.程序正义讲座;2.教授讲座。
硕士生:1.刑事诉讼法专题;2.刑事诉讼法。
博士生:1.法学前沿;2.刑事证据法;3.刑事诉讼讲座;4.外国刑事诉讼程序。
个人荣誉
2007年,获长江学者殊荣;
1999年,被评选为北京市优秀青年法学家;
2001年,获国家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2012年12月4日,入选2012年度法治人物。
社会兼职
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研究会理事;
北京市法学会理事;
北京市诉讼法学会副会长;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第二人民检察分院、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海淀区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重庆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
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河北大学、湘潭大学、上海大学、国家检察官干部学院、北京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兼职教授。
专著
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自诉案件审判程序》《司法文书写作教程》《中国刑事诉讼法》《检察监督职能论》《刑事普通程序》《刑事特别程序的实践与探讨》《刑事二审程序论》《审判监督程序论》等8部,主编、参编各类教材、著作《刑事诉讼法学》《中国律师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事、行政、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对策研究》等50余部。
1.《刑事诉讼法学》(2003年全国司法考试指定教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4.《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6.《审判监督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中国律师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8.《腐败控制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9.《刑事诉讼法学》(全国律考统编教材),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刑事诉讼法及配套规定》,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1.《中国律师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中国刑事诉讼法学》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年版
14.《刑事二审程序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
15.《司法文书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新刑事诉讼法通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4月版
代表性论文
《中国刑事审判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中国律师》2000年第2期
《21世纪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前瞻》,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刑事诉讼中的司法资源配置》,载于《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
《刑事再审一审终审制之改造》,《法学家》2000年第4期
《我国公诉方式的结构性缺陷及其矫正》,《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
《谁有权力逮捕你》(上、下),《中国律师》2000年第9、10期
《论侦查权的司法控制》,载于《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法院主动提起审判监督程序之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5期
《刑事二审全面审查原则质疑》,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体系的若干思考》,《法律科学》2001年3期
《控辩式庭审方式的制度保障》,《刑事法判解》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2月
《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创立、发展及其完善》,《法学家》2001年第3期
《公诉的价值冲突与衡平论略》,《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论检侦一体化改革与刑事审前程序之重构》,《刑事法评论》第8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司法公正根植于法官的职业道德》,《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公正与效率——刑事审判的两个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5期
《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检察日报》2001年12月21日
《如何保障法官的真正独立》,《诉讼法学研究》2001年12月
《刑事庭审查程序改革研究》,《诉讼法学研究》2002年2月
《以法官独立为核心推动我国法官制度的现代化》,《人民司法》2002年2期
《司法改革十年检讨》,《人民检察》2002年3期
《联合国准则与警察保障人权》,《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2期
《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法学研究》2002年2期
《司法官遴选制度探微》,《法学论坛》2002年3期
《论遏制刑讯逼供的程序保障(一)》,《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3期
《从建立有罪答辩制度到引入辩诉交易——论美国辩诉交易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6期
《集中审理原则与合议庭功能的强化》,《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英国保释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人民检察》2003年第3期
Copyright©2007–2025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