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并居于先导性的战略地位。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新世纪、新阶段,法学教育不仅要为建设高素质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服务,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培养大批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高层次法律人才。近年来,法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法科数量增长很快,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培养层次日渐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涵盖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生、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研究生、法学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法学人才培养体系,接受法科教育已经成为莘莘学子的优先选择之一。随着中国法治事业的迅速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法学教育的事业大有可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前途充满光明。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刑事诉讼法(第5版)》是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的规范刑事诉讼法教学规格、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而编写的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之一。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为依据,紧密联系我国司法实际,正确地阐述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注重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相对稳定性,具有与刑事诉讼法学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刑事诉讼法(第5版)》是大学本科法学专业师生必备的教材。
自2012年10月以来,为了保证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贯彻实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陆续发布了有关刑事诉讼的司法解释和相关规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等。为了把这些新的司法解释和相关规定吸收到教材中来,作者进行了修订。对有关内容进行修订和补充。
程荣斌(1930.11.25~2013.04.14),男,山西省左权县人,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原教授、博士生导师。1947年7月投身革命工作。1952年9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1956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刑事诉讼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13年4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生平经历
出生贫寒,发愤图强
1930年11月25日,程荣斌教授出生于山西省左权县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家庭,共和国的开国元帅彭德怀就曾住在他的外婆家里。由于家境贫寒,他无钱上学,只得到地主家放牛,是共产党给了他求学的机会。他深知这一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也深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他的新生活。所以他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47年7月,高小毕业后,他怀着对党的深厚感情,积极投身于革命工作,任地区专员秘书。他对工作认真、负责,深得领导的称赞和信赖。
1952年,组织上调他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这对于早就渴望学习并深知新中国法制建设重要性的他来说,可谓如鱼得水。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法律兴趣,以及对党和国家所怀有的饱满热忱和感激,使他学习起来总是废寝忘食。在此期间,他广泛涉猎了政治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与法律相关的学科知识,尤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本来就天资聪颖的程荣斌,很快便成为当时法律系优秀的学生之一。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视野的日益开阔,他对法律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如果说原来他对法律感兴趣纯粹是出于自发的话,经过四年正规的法学教育,这种自发的兴趣已内化为他对法学事业的执着追求。1956年7月,他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一名教师,立志在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广阔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为他所深爱着的新中国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潜心教学,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他周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任教之初他就直接参与了我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的起草和创制工作,他认真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资料,积极地提出立法建议,他出色的工作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深受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赏。在参加立法工作的同时,他还热情地投身于学术研究,早在1957年,程荣斌教授就在《法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试论刑事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在该文中,他从保护被害人的权利出发,对当时争议很大的关于被害人的诉讼地位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论述,力主刑事公诉案件被害人的当事人化,并就被害人应当享有的诉讼权利进行了建构。这一观点在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里得到全面确立,充分体现了他深刻的学术洞察力。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这也一直是程荣斌教授所坚守的信条。自1956年留校任教五十多年来,他始终辛勤工作在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高级法官进修班讲授过中国刑事诉讼法、外国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基础理论、刑事证据学、检察学、律师制度等课程。他讲课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观点,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在广阔的视域内充分自由地驰骋,淋漓尽致地追问、思索,不断迸发出一些灵动的火花;他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学识渊博,因此,他的课听起来轻松活泼、热烈而又精彩,每每让同学们留连忘返,意犹未尽;他关心、体贴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们能时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辈的关怀。1987年,程荣斌教授因教学成绩突出,被校学生会评为授课教师优秀奖。
程荣斌教授从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已培养了四十多名硕士研究生。从199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迄今为止,他已培养博士研究生四十多名。程荣斌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潜心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他总是鼓励自己的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挖掘学术视点,努力攀登学术高峰;他教育学生不论是做学术研究,还是从事司法实践,都要忠于国家和人民、忠于事实和法律、忠于自己的良心,受程荣斌教授言传身教的影响,他带出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这些学生有的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学者和学科带头人,有的在司法实务部门担当着重要的领导职务,有的成为本单位的业务骨干。看到自己的学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程荣斌教授有说不出的自豪和欣慰。
治学勤奋,笔耕不缀
繁重的教学任务占去了程荣斌教授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一个学者的职责。他对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眼界开阔、治学勤奋、笔耕不缀,已发表学术论文达数十篇;他还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社科项目、博士点项目和国家九五刑事诉讼法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出版了《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律师制度原理》、《外国司法制度》、《检察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海峡两岸交往中的诉讼法律与实务》、《刑事诉讼法学》等10余部教材和专著。他的这些成就和思想,已经并就将继续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学建设、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完善乃至我国刑事法治进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程荣斌教授平生治学严谨,力求每一观点的提出,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都有充分的事实和根据,领会不了的不写,领会到何种程度,就写到何种程度,决不仅凭推测就下结论;他主张对文章要有"不厌三回改"的精神,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矫正自己的错误;他提倡学术争鸣、发扬学术民主,从不把自己的学术观点强加于他人;他反对学术界那种看风向、摸气候、投机钻营的作风,他实事求是、虚怀若谷的高尚品德、学者风范,赢得了法学同仁的一致称颂。1995年,程荣斌教授被评为刑事法律教学和科研北京市一等奖,国家二等奖。
在几十年治学生涯中,程荣斌教授始终坚信在科学的道路上既没有捷径可走,也不能有半点的虚假,必须扎扎实实地下一番苦功夫。因此,在研究问题时,他总是在广泛收集材料、真正消化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思考,并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既不崇拜权威,也不固步自封。对于刑事诉讼法学的许多问题,他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妄其中有些观点已经得到诉讼法学界的认同而成为通说,有些为立法和司法实践所采纳。
坚持真理,践行正义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程荣斌教授不仅痴心于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除了积极地参与国家多部法律的起草和论证工作外,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着法律的尊严。远在1956年,他就成了北京市第一批兼职律师,众所周知,当时的律师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事,既没有利,也往往容易背上"为坏人辩护"的罪名。但是,程荣斌教授总是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崇高的正义感,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从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出发,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出色地履行了律师的职责。1982年到1983年期间,我国严打斗争全面展开,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被限制到几乎无法行使的地步,辩护权的虚置化,致使严打期间冤假错案率不断攀升。针对这种情况,年近花甲的程荣斌教授在向有关部门呼吁的同时,还积极地承担了多起案件的辩护人,经过他有理有据的辩护,原被司法机关认定有罪甚至被判处了死刑的委托人被无罪释放,有的还出国留学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不但维护了委托人的权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法治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因病逝世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程荣斌教授,于2013年4月14日13时06分,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代表性成果
著作类成果
《律师学》(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
《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市场经济中的律师和律师工作机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2月版
《刑事诉讼法》(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刑事诉讼法》(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证据学》(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论文类成果
《试论刑事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载《法学》1957年第5期;
《辩护人必须为社会主义法制服务》,载《法学》1958年第2期;
《贯彻综合治理方针,要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载《法学杂志》1984年第6期;
《辩护律师的诉讼职能和诉讼地位》,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1期;
《怎样学好刑事诉讼法学》,载《法学杂志》1988年第2期;
《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4期;
《我国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刑事诉讼问题》,载《政法论坛》1991年第3期;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92年第1期;
《条例违反两岸人民平等交往的原则》,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92年第4期;
《要重视发挥刑事诉讼的预防教育作用》,载《政法论坛》1994年第2期;
《论建设中国刑事诉讼法制的基本原则》,载《法学家》1995年第3期;
《检察官素质的保证》,载《人民检察》1995年第6期;
《反贪污中的国际司法协助问题》,载《人民检察》1995年第11期;
《辩护律师应提前参加刑事诉讼和扩大诉讼权利》,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1期;
《从保障人权的高度规定了被害人的诉讼权利》,载《政法论坛》1996年第4期;
《论对法庭秩序的刑法保护》,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2期;
《论刑事诉讼中的司法权力和诉讼权利》,载《法学家》1998年第4期;
《经济全球化与刑事司法协助》,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
《人民法院独立审判的回顾和展望》,载《 法学家》2000年4期;
《论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刑事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载《 法学家》2000年6期;
《建设口供制度要走法制化道路》,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3期;
《审级制度研究》,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中国"入世"后诉讼法学的机遇和挑战》,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6期;
《完善考核与监督,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载《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1期;
《特别行政区刑事管辖权论略》,载《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1期;
《加入世贸组织对诉讼法学的影响》,载《检察日报》2002年3月19日版;
《构建现代公诉制度的理论尝试》,载《检察日报》2002年4月26日版;
《运用证据错误问题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2期;
《程序自治的理念与制度--从刑事诉讼的角度分析》,载《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的反思与前瞻》,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20期;
《从修订后律师法看检察机关保障律师阅卷权制度的完善》,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18期;
《我国检察制度的新诠释》,载《法制日报》2009年1月14日版;
《我国刑事诉讼价值的内涵分析》,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程序正义之维度--基于中国刑事司法语境的分析》,载《政法论丛》2009年第5期;
《恢复性司法的核心价值:尊重和修复》,载《西部法学评论》2009年第6期;
《试论刑事诉讼价值平衡》,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论废除监视居住的理由》,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认真对待刑事搜查》,载《政法论丛》2010年第4期;
主要著作
《刑事诉讼法》(第五版)
自2012年10月以来,为了保证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贯彻实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陆续发布了有关刑事诉讼的司法解释和相关规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等。为了把这些新的司法解释和相关规定吸收到教材中来,作者本书进行了修订。对有关内容进行修订和补充。
《刑事诉讼法练习题集》(第三版)
本书是"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刑事诉讼法》的配套辅导用书,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了同步练习题,帮助学生切实掌握课程内容,真正把专业知识学好。每章都设有名词解释与概念比较、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与深度思考题等题型。这套"练习题集"还考虑到了法科学生通过司法考试和考研的需要。从历年国家司法考试的试题中精选了部分经典的试题,帮助学生了解司法考试的难度、角度和形式,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复习。从一些法学名校历年考研试题中精选了部分试题,另外,专门设计了一个"论述题与深度思考题"栏目,以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对考研的同学掌握论述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亦有较大帮助。除了每章的自测题外,全书还专门设计了三套综合测试题。
荣誉奖励
1995年12月被宝钢集团授予"宝钢教育奖"
1995年,获评刑事法律教学和科研国家二等奖、北京市一等奖。
1997年,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人事局等六家单位评为"北京市青年优秀教师";
1998年被北京市总工会授予"爱国立功标兵"荣誉称号。
2000年12月被授予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
2001年7月被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