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圣才学习网首页 > 法学类 > 何勤华《外国法制史》 > 学习指南

何勤华《外国法制史》学习指南

◇ 教材介绍

何勤华教授主编的《外国法制史(第6版)》与第五版相比,进一步适应读者和教学规律的需要,在内容上又有重大完善。我们对伊斯兰法和法国法等进行了许多补充和修订,在其他章节中,根据各国最新的法律变革,相应进行了内容上的调整,比如在英国法中增加了有关最高法院、在日本法中增加了有关陪审制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各章的修订,还均参考并吸收了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经过修订的第五版,内容充实,文字简练,相信更能适合外国法制史专业本科教学的需要。

本书是目前国内各大法学院该课程最主流、最畅销的教材。此次第六版的修订进一步适应读者和教学规律的需要。内容上,本次修订进行重大完善并参考吸收了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保留了以往诸种统编教材的优点,力图克服原有教材内容庞杂的不足,集各撰稿人十余年之教学经验,设计全新体例——古代法与中世纪法按照法系,近代以后法按照国家——从汉穆拉比法典一直讲到欧盟法,线索一目了然,叙述清晰有序。形式上,本书增配大量插图的同时采用二维码技术设计了延伸阅读内容,既开阔学生视野,又加强教学效果,增强了本书的阅读乐趣。本书不仅适于法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亦可成为对法律史感兴趣的读者的入门读物。纵论世界法律通史,横评各国法律制度,图文并茂,意趣迭出。

 

◇ 作者简介

何勤华,男,1955年3月生,上海市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法学博士。

兼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

 


研究工作

 

1984年,留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教研室任教至今。1987年9月任讲师;

1988年4月至1989年4月、1993年4月至1994年10月两次赴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进修法制史;

1990年10月晋升为副教授;

1992年10月起,作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3年7月晋升为教授;

1995年4月担任华东政法大学副院长

1999年10月,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

1999年12月担任华东政法大学校长至今;

2000年10月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招收博士研究生。

 


荣誉称号

 

1992年10月起,作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9年10月,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

2001年10月,获中国百千万工程人才称号

2003年9月,获中组部等六部委“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03年12月,获上海市“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社会兼职

 

1986年2月起参加中国法学会,1997年1月起出任常务理事;

1991年4月起任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秘书长,1995年8月起任副会长;

1999年11月起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

 


著作

 

1.德国法律发达史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韦伯文化出版社公司2004年版。

2.法国法律发达史 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台湾韦伯文化出版社公司2004年版。

3.中国法学史(第一卷、第二卷) 专著 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韦伯文化出版社公司2004年版。

4.二十世纪百位法律家 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韦伯文化出版社公司2004年版。

5.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 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法律篇 柏拉图著 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外国法律制度史 合作编写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东南亚七国法律发达史 双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台湾韦伯文化出版社公司2004年版。

9.西方法学家列传 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西方法学名著精萃 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外国法制史 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民国法学论文精萃(宪政篇) 双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3.20世纪外国经济法前沿 主编 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4.新中国民法典草案总览 合编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5.20世纪日本法学 专著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6.西方法学流派撮要 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民国法学论文精萃(法理篇) 双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8.外国法与中国法 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外国法律史研究 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律学考 编 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1.法律文化史谭 专著 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2.民国法律论文精萃(第3-6卷) 双主编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3.澳大利亚法律发达史 主编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4.世界法系概览 威格摩尔著 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丘汉平法学文集 合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董康法学文集 合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东京审判 合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28.战争与和平法 格老秀斯著 合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9.纽伦堡审判 合著 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评价

 

为学:学过中国法制史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何勤华的。在网上查找何勤华编、著的书,光是目录,用5号字就能打印满满两张A4纸。在他的自选集《法律文化史论》的前言中,他深感敬佩地描述了日本同行们的敬业?“虽然不坐班,但是每天都到办公室工作,中午不回家休息,一直工作到深夜……”然而,何勤华可能没有想过,在别人的心目中,他也是一个勤勉、敬业,让人敬佩的学者。

在何勤华的意识里,没有明显的“上班、下班”的界限,只要有时间,他就“忙”——看书、写稿、搜集资料。很多人有了出国机会都要好好地游玩,而他在日本进修的3年期间,除了专心攻读,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搜集资料了,“这些都是国内很难找到的、失散的资料,难得有机会复印,以后也是法学研究的富矿……”何勤华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从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进修结业,他也是第一个获得该学部进修结业证书的留学生。

1999年,何勤华获得中国法学会评选的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法学家的称号,何勤华当之无愧。他研究法学近三十年,不仅在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研究上建树颇丰,而且对新兴学科——中国法学史情有独钟。

“我们有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但是没有中国法学史。而在外法史领域,却有西方法学史。”在法制史领域探索得越深,何勤华越觉得这是个遗憾,这种感觉在他1996年写完《西方法学史》后尤为强烈。此后不久,他便开始着手《中国法学史》的研究与写作。

为了研究需要,何勤华养成了搜集资料的习惯,东京、台湾、北京、天津……许多图书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一次他去台湾开4天会,中午和晚上他都跑到台大图书馆去复印资料,“打听到哪里有,就去哪里找。”这样的努力,为《中国法学史》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中国法学史》两卷本出版,2006年,该书的修订本(三卷本,共计150万字)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有没有法学?律学能否代表中国古代法学?中国古代法学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该书回答了这些基本问题,给出了中国法学史的体系、内容、基本概念,填补了中国法学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可谓是中国法学史的开山之作。

“我们中国历来不太重视法学,但是谁能想到,我国历史上颁发的第一个学士学位证书就是法学的。”说起《中国法学史》,何勤华的脸上放射出幸福的光芒,他的手停在了有我国第一个学士学位证书图片的那一页,“这是在天津大学找到的,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我国第一个学士,就是北洋大学的法学学士王宠惠。”“王宠惠还有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翻译的英文版的德国民法典,被当时美国各个大学确立为标准教材……”“民国时期的法学讲究‘北朝阳、南东吴’,江庸创办的朝阳大学后来发展为现在的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东吴大学后来演化为华东政法……”《中国法学史》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先后获2002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200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法学史》出版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研究该领域。

何勤华的严谨也是出了名的。“我自己写的书,可以保证一个错字都没有。”无论是几十万字的《20世纪日本法学》、《西方法学史》,还是150万字的《中国法学史》,何勤华都至少仔细阅读四五遍。对于主编的书籍,他也是非常认真地统稿。采访时,他手上便有一沓稿子,上面有他用铅笔,红色、蓝色墨水笔修改的记录,他对部分学生引用来源标注不明很是反感,“案头的工作,即使不能保证没有任何错误,也应该讲求万分之一以下的错误率。”

2009年,何勤华正忙于《中国法学史》第四卷的写作,“没有发现前三卷有什么错误。当然,如果你们发现了,要告诉我。”他认真地说。在学术上,他所做的正如他在《中国法学史》题记上所写的:“世上最可贵的/并非完美与不朽/而是不停的/创新和追求。”

 

“当官”:“理想的校长是蔡元培”

 

提议案、建议,何勤华要提自己比较了解的;做学问,他要求自己尽量减少误差,让结论经得起检验;当校长,他也是一样的务实,“2009年重点发展22个专业,文学、新闻、经济、计算机、社会学等学科都要发展起来,要让华政变成一个‘多科性’的大学。”

1999年底,何勤华开始出任华东政法学院的院长。2005年,该校松江校区建成。2005年3月,华东政法学院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

在何勤华的主持下,华东政法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学校正在兴建一个“司法审判实验室”。在这里,老师们将利用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真实案例,带领学生读案卷、找问题、适用条文,最后写出法律文书。“这个过程和法官在法院合议案件是一样的。”何勤华欣喜地介绍,学生们到法院实习3个月,最多办30个案件;在这里,平均每个学生可以办50多个案件,而且还能对民事、刑事、行政案件都有所了解,到了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他还预测:“在法律院校不停地扩招,而到法院、检察院实习机会有限的现状下,兴建审判实验室,将成为法学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除了正在兴建的法学实验室,在“股票证券模拟交易实验室”里,学生们可以和上海证券市场直接联网,学习包括“炒股”在内的证券知识;在“人文实验室”里,法制新闻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行报纸、电视的采编……“再也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了。”这些努力在接受教育部考评时都得到了肯定,何勤华的欣慰溢于言表。

不过他也坦承,当校长和做学问毕竟不同,他要学会和教职员工打交道,和各级政府部门沟通协调,“有时候压力也很大”。在他心中,理想的校长形象是蔡元培,除了党和国家对校长的各种要求外,蔡元培倡导的“兼容并包”、“大学以学术为宗”、“关注社会进步”等理念令他心仪。

“学校的风气很影响人。”何勤华对华东政法有着十分深挚的感情,他总结,华东政法注重实践,注重学生学品、人品的培养,而且不排外,培养出来的学生老实、本分、宽容大度、专业基础好、有发展后劲。回首在华东政法的25年,何勤华笑着感叹,母校给他的太多。

◇ 指定院校
 
◇ 配套教辅